发布时间:2025-04-29
四月春风暖,急救守平安。为提升师生应急救护能力,筑牢校园安全防线,上海交通大学红十字会联合校工会(妇委会)、医学院等多部门,于4月16日至25日成功举办四场初级救护员认证培训,累计培育持证救护员近200名。校红会理事王平担任多场次联合班主任,校红会学生分会助力开班。
一、分层分类精准施训,打造特色化培训矩阵
多模式创新举办四大特色专班,实现培训对象精准覆盖与教学内容深度适配:
(一)巾帼力量专班—妇工委专场赋能“她”力量新模式
4月16日,首场培训在闵行校区教工之家启动,面向校妇工委系统女工委员及女大学生开设“巾帼班”。上海市红十字会核心师资团队指导50名学员完成心肺复苏术(CPR)、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操作、气道异物梗阻解除等核心科目训练。校妇委会常务副主任张丹丹在开班致辞中表示:“急救技能是女性自我保护与助人能力的重要延伸,本次培训是生命希望与爱心的传递。”
(二)特区学院专班—三院联动深化校园急救教育
4月17日,密西根学院、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溥渊未来技术学院三院联动,60余名师生参与急救培训。密西根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冲在开班致辞中指出,应急救护是当代青年的必备素养,AED科学布点与急救培训相结合,将赋能校园安全新格局。培训聚焦心肺复苏(CPR)、AED使用、气道异物处理,以及止血包扎等核心技能,参训全员通过考核认证。
(三)环化专班—专业赋能筑牢科研安全防线
4月18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场培训聚焦科研安全场景,师生系统学习应急专项技能。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洋在开班致辞中要求:“环境学科工作者既要守护绿水青山,更要筑牢生命安全防线。”培训创新采用“案例导入-分组演练-交叉点评”模式,通过实战化训练,强化师生复杂环境下的急救决策能力。
(四)医学院专班—“医”心守护夯实急救专业根基
4月25日,医学院专场在文选医学楼举行,新生代医学学子系统强化创伤处置、AED操作等专项技能,提升医学生应急救护的专业性与信心。医学院学指委副秘书长刘振华表示:“医学生既是未来健康守护者,更应成为校园急救体系的先锋力量,”参训学员普遍反馈,培训“系统性强、实用价值高”,深化了对"生命至上"理念的理解。
二、标准筑基质量为本,构建专业化培训矩阵
四场培训严格执行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员培训标准,形成“理论讲授-实操演练-情景考核”三维教学模式:理论教学阶段,师资团队系统讲授急救原则等基础知识;实操训练环节,采用“分步示范-即时纠偏-循环强化”教学法,确保学员掌握每分钟100-120次胸外按压节奏、5-6厘米按压深度、AED电极片精准定位等关键指标。
活动以“全覆盖培训、精准化赋能、常态化复训”为宗旨,推动急救技能普及与校园安全文化深度融合,为构建“人人会急救、人人敢施救”的平安校园奠定坚实基础。
三、长效机制保障实效,织密校园安全网络
为巩固培训成果,校红十字会将持续以“三献三救”为核心,持续开设专班“送教上门”,建立“培训联动群”和复训机制,为师生提供持续支持。未来,红十字会将持续与各院系、各单位联动,推动急救培训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培养更多“懂急救、敢施救、能救成”的交大人,为高等教育系统应急能力建设提供创新范式。
作者:王平、李佩融
摄影:王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