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上海交通大学后勤保障中心网站!
后勤保障中心
Logistical Support Center
首页 > 新闻快报 > 正文
网上调查

新闻快报
黑水虻中试线助力|交大后勤餐厨垃圾变废为宝

发布时间:2025-02-17

你知道吗?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有个特别的“大胃王”助力“无废校园”建设!这个“大胃王”就是一条正式投入运行的黑水虻生物转化中试线,它每天能“吃掉”4吨餐厨垃圾,将废物转化为宝贵的资源。这项神奇的技术是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由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黄勇平主导、农业与生物学院联合攻关,后勤保障中心积极联动协同推进,通过生物技术将食堂餐厨垃圾转化为高附加值资源,为国内高校探索可持续垃圾处理模式提供了创新样板。

跨学科攻关: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园日均产生餐厨垃圾约10-12吨,后勤保障中心一直在寻求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以解决传统方式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


2021年起,环境学院固体废物处理团队联合农生学院资源化利用团队,启动黑水虻生物转化技术的系统性研发。项目组历经多年攻关,通过提升虫卵孵化率、自动化分拣工艺优化等关键技术,建成包含预处理、智能养殖、产物加工三大模块的中试系统,成功实现了黑水虻处理有机固废的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到实际应用。

你可能会好奇,这些黑水虻是怎么做到一天吃掉4吨餐厨垃圾的呢?原来,黑水虻这一小小的昆虫,系统采用智能温控和精准饲喂技术后,它们吃下的垃圾,转化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40%。经过消化后,虫体蛋白含量达45%以上,可作为畜禽和水产养殖的蛋白源;而虫粪有机质含量超过60%,经加工后成为优质有机肥,可用于校园绿植养护。

多部门协同:打造校园生态循环链


为了让这个“大胃王”顺利运行,上海交通大学多个部门紧密合作:后勤保障中心设置专用收集容器,对食堂产生的厨余垃圾分类存储收集,并保障项目用电需求;环境学院研发团队设计模块化处理设备,实现与现有垃圾收运体系无缝对接;农生学院大力协助建立黑水虻种群繁育基地,确保生物处理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经校领导多次协调,最终在校园西北角建成占地500平方米的示范工程。

黑水虻中试线项目运行两个月来,处理湿垃圾的方式完全解决了以往恶臭扩散和废水外溢的脏乱差环境,校园环境得到改善。还吸引了多个地区和机构的参观者,成功宣传了湿垃圾的新型资源化利用新途径。

产学研融合: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作为首批市级示范“无废细胞”中上海市唯一上榜高校,上海交通大学一直致力于构建生态校园制度体系,打造良好校园生态,也将该项目纳入环境学科实践教学体系。这项创新实践体现了交大“学在真实环境、研在工程现场、用在产业前沿”的育人理念。


未来三年,学校还计划加大投入,建设覆盖整个闵行校区的有机废物协同处理网络,并联合临港集团打造长三角黑水虻生物转化示范基地,为城市的有机固废治理贡献“交大智慧”。这条穿梭在餐厨垃圾与生物资源之间的黑水虻中试线,不仅编织着校园生态循环的经纬,更孕育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希望。

转载:上海交大生活公众号


顶部 微信二维码 底部